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你好,请
  • 登录
  • logotext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介

    为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利用,改变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状况,减少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和浪费,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信息滞留和数据垄断的格局,“十一五”以来,国家有关部门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组织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科技平台”)建设工作。

    科技平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机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为全社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民生提供共享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的组织体系。科技平台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管理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是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抓手。

    几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科技平台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初步建成了以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六大领域为基本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体系;同时,各地方结合本地科技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和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科技平台。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科技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系统优化,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简介

    一、前言

    2011年2月,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荣获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中心成立近十年来,坚定不移地走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的道路,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都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心坚持奉行“开放、共享、高效”的方针,其运行成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与之合作者从世界各国纷至沓来。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中心就跻身于世界最著名地质年代学实验室的行列,成为了世界级的同位素定年平台,帮助许多同行解决关键性的颇有争议的地质学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地质科学的发展。中心还成功地研发出“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来进行锆石铀-铅年龄测定工作,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互联网进行高分辨率离子探针定年的成功范例,“让二次离子探针资源共享”的理念已得到愈来愈多人的认同。

    二、基本情况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是由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其核心仪器是两台“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计(SHRIMPⅡ )”。中心主要从事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研究;发展定年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必要的矿物微区稀土地球化学研究;解决重大地球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时序问题,特别是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及早期历史研究;主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地质年代表研究;大型和特殊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并从事科学仪器研发。

    三、开放高效的平台

    (一)高效运行是实验室的责任,高效率又为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作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面向全社会高效共享的典范,中心自成立以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不间断分析样品,保持了年平均有效机时260昼夜以上的高效运转纪录,达科技部有关大型仪器运行效率之规定的优秀标准(1600小时/年)四倍之多,被誉为世界上同类仪器中运行效率最高的实验室。高效运行为中心提供了向国内外开放的基本条件,为更快、更多和更好地获取科研成果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十年来,中心共分析了14000余件锆石定年样品,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地球科学界的重大科技计划、地质大调查和找矿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2010年12月,国内外学者运用在中心获得的SHRIMP数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国际SCI 275篇。据国外同行统计,自2007年起,中心单台SHRIMP仪器的年度科研成果产出量(国际期刊论文数)在同类仪器中已跃居世界第一。

    (二)开放是大型仪器中心作为科技平台的基本性质,是双赢的措施,是走向世界的大门 坚决实行“开放”,不仅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测试技术服务,同时也是中心了解最新科技动态的窗口,其最大好处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优秀学者,形成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实验室科研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心自身占用的机时低于每年总有效机时的15%,加上中心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占用的机时,总量不超过年有效机时的30%,中心核心仪器的开放程度保持在70%以上的高水平。 共享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众多的访问者。十年来,共有来自国土资源部相关单位、中科院、大专院校和港台地区的30多个单位的数百名科研工作者使用中心的SHRIMPⅡ对自己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一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巴西、蒙古国、加拿大、波兰、土耳其、西班牙和古巴等国的学者也来中心完成锆石定年工作和短期访问,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地质学家。中心一步步融入了国际,实验室的开放就是打开了步入国际的大门。

    (三)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平台 由中心牵头,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吉林大学合作开发的“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SROS)”实现了在Internet公共网络环境下,实时远程控制离子探针质谱计,在线获取试验数据的功能,能够满足多个科学家异地实时进行协同实验、研究的需要,有效地提升了离子探针质谱计实验研究的水平,更好地实现了离子探针的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中心先后在宜昌、巴西、加拿大、南京、意大利、台北、郑州和香港建立了SROS远程工作站,形成了国际共享网络。在澳大利亚科廷(Curtin)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ASI公司建立了SROS远程服务器系统,首次实现了我国科学家对澳大利亚科学仪器的远程共享,为我国科学家远程共享国外优质科技设备资源提供了成功示范。 截至2010年12月31日,SROS先后完成实际远程锆石样品测试工作共计9182.5小时,其中国内用户通过SROS共享澳大利亚两台SHRIMP II仪器的机时合计8353.5小时。位于世界各地的SHRIMP远程工作站及服务器系统目前已进入常规运转阶段,获得了国内外用户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学科研究国际平台 中心把“开放”从简单的提供测试机时发展到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成为一个知名的“世界级的地质年代学平台”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验室之一。” 在为全世界提供高质量测试服务的同时,中心成员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以中心成员为第一负责人的已完成和在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6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项;地调以及其他项目多项。中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新进展,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例如:Apollo月岩及月球陨石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域蛇绿岩锆石年代学研究及构造演化研究、早前寒武孔兹岩系研究、鞍山早太古宙构造演化研究和鲁西太古宙绿岩带的发现及演化研究等。所获成果均为世界瞩目,形成了学科优势。以中心成员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SCI论文已近40篇。 “离子探针远程共享系统”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人开创的一项新技术”;中心负责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完成了大型二次离子质谱仪器关键部件的研制,包括离子源、精密三维样品台和自动换样系统,并构建了一套仪器研发平台,包括真空系统和各种供电和测量、控制电路等。 2009年,由中心发起组建了“中国国际前寒武研究中心(IPRCC)”(以下简称“前寒武中心”),吸引了国际前寒武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形成了以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为核心的国际性研究平台,中心主任刘敦一担任前寒武中心主任。自成立以来,前寒武中心受到了广泛地支持,2010年已组织了国际会议和国际地质考察活动。前寒武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中心作为国际研究平台的地位。

    四、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中心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从自身工作性质和发展需要一贯强调科研技术人才并重,并不拘一格地吸纳优秀人才。中心组建后很快便形成了一支由国际知名同位素地质学家带领的,老中青结合的优秀的技术和研究人才队伍。目前,中心共有固定人员20人,包括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10人;流动人员共12人,包括正式聘请的国内客座专家5人、技术及辅助人员4人、博士后1人,外籍专家2人。 “静、净、敬、竞”四字座右铭凝练了中心团队的作风和精神,是中心成立之初,主任刘敦一送给大家的。团队精神和奋斗精神是中心成功的保证。中心团队的优秀之处在于,能以饱满的热情,一贯的耐心细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完成日常的技术服务工作,同时又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冲击科技最前沿的胆略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全力以赴,优良、独特的工作作风在在中心已经形成。

    © BJSHRIMP 2013 - bjshrimp.cn